宁波市侨商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宁波

关注宁波

行政区划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08-01-08     点击数:4919

余姚市概况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波平原,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县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县接壤,西连上虞县,北毗慈溪县,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间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全市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C,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条件优越。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小水电约2万千瓦,已开发9414千瓦。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萧甬铁路横贯中部,杭甬公里穿越境北,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余姚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秦时建县(一说汉建)。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元贞元年(1925)又升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1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全市共辖14 个镇、1个乡、6个街道,人口82.59 万。 
  余姚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3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一产24亿元,二产201亿元,三产115亿元,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1:59.1:33.8。按现行年平均汇率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59美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第18位和第12位。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0.2亿元,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年均增长29%;地方收入24.2亿元,增长30%。
慈溪市概况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给慈溪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2008年建成后,一座比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长15倍的双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将横跨广袤而汹涌的杭州湾海域,从此慈溪将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这将极大提升慈溪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积65.28万亩,户籍总人口102.1万,辖17个镇、3个街道,共297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47个社区。市政府驻地浒山街道。 
  慈溪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 
  慈溪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市境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为辽阔平原,土壤肥沃,特产丰富,盛产果蔬等农特产品;北部为杭州湾,拥有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涂资源,近期可围垦开发的海涂近10余万亩,是全省土地后备资源最丰足的地区之一。 
  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慈溪更有对外交流合作的传统,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达蓬山启航,东渡日本,拉开了对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织融汇在一起,善于兼容并蓄,注重务实开拓,崇尚合作共赢,讲求开放、诚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慈溪新时期无可比拟的人文竞争力。  
  2006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实施发展模式转型,经济运行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5.2亿元,同比增长6.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3元,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64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3.3%,恩格尔系数降至37.9%;全市综合实力和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分别排名第14位和第5位。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2.79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5.5%。绿色生态农业迈出新的步伐,全年新建200亩以上绿色产业基地3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2万亩,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21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9.5万亩,规模经营比例达到45%。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场等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全市现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15家,家庭农场、合作农场220个,农业科技企业10家。深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和通报制度,推行“菜篮子”等重点商品市场准入、果蔬上市报检制度和农产品安全源代码系统。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7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6.29亿元,增长21.6%;产品销售收入742.13亿元,增长21.4%;实现利税总额46.47亿元,增长20.3%;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92.6分,比上年提高2.96分。深入推进“经济规范在慈溪”活动,在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只、驰名商标10件,浙江名牌产品43只、省著名商标12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去年全市共获专利授权1792件,分别新获国家级、宁波市级科技项目25项和200项,分别新增国家级、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和6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2.1%,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二,跨入省首批科技强市行列,列入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市)。  
  全市实现自营出口总额40.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实现自营进口总额7.32亿美元,增长12.4%;实际利用外资3.37亿美元,增长11.6%,其中杭州湾新区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占到全市一半;外贸结构得到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77亿美元,增长33.8%,自主品牌产品出口4.6亿美元,占自营出口的比重为11.4%;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引进千万美元以上投资项目50个,投资总额12亿美元,分别增长117%和112%。 
  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4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比重为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7亿元,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2.8%,农村“两店一场”(连锁放心便利店、农资连锁店、规范化农贸市场)达到305家;旅游、休闲、保健等现代消费升温,接待国内外游客244.5万人次,旅游及相关收入13.35亿元,分别增长41%和10.7%;200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2.94亿元,贷款余额445.17亿元,分别增长21%和30.1%。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超过6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80万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8辆。 
  
  奉化市概况 
  奉化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东海之滨,是宁波市副中心城市,全国甲类开放区。全市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47.94万,辖6个镇、5个街道。  
  奉化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早在汉代就有“海上蓬莱”之誉,拥有“浙东第一瀑布”千丈岩飞瀑和各种奇峰幽谷、山岚水色,更有被誉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雪窦古刹和蒋氏故居等一系列人文景观。“全球生态500佳”滕头村是一个集生态环境、效益农业、教育实践、农村示范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江南田园美景,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市内星级宾馆和高档娱乐、休闲场所等旅游配套设施齐全。 
  奉化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市内自然条件优越,地方特产众多,经济作物品种丰富,形成了水蜜桃、竹笋、芋艿头、花卉苗木、草莓、海水养殖六大主导农产品,“琼浆玉露”水蜜桃、“罗汉圣果”芋艿头等享誉中外。1996年以来,奉化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芋艿头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产品养殖基地。奉化工业经济发达,形成了以电子、服装、机械、食品、生物化工等5大产业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奉化是 “红帮”裁缝的故乡,服装工艺精美,拥有“罗蒙”、“爱伊美”等著名企业和服装品牌,享有“中国服装之乡”美誉。 
  奉化交通便捷,环境优越,是全国最佳投资区域之一。市区距宁波市区28公里,离宁波栎社国际机场15公里,距国际深水良港北仑港45公里。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的甬金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甬台温铁路横贯境内,五条高等级公路建设全面实施。奉化是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优秀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经济软环境建设,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对所有投资项目实行“一口子”受理、“一条龙”服务,为外商生活提供“一卡通”服务。省级经济开发区内首创“无费区”、“无费企业”制度,实行土地出让最高限价。奉化市连续3年被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等机构评为大陆最佳投资区,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客商来奉投资创业。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7.04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8亿元,同比增长44.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9.6个百分点,扭转了今年8月份前利润总额减少的局面;税金总额4.91亿元,增长7.1%。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为202.46分,2006年来首次突破200分,继续保持宁波各县(市)之首,其中总资产贡献率等9项指标好于去年同期。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工业投资24.71亿元,减少9.3%。全社会投资中,城镇集体以上投资25.50亿元,增长4.6%;房地产开发投资10.23亿元,增长43.3%;农村投资12.96亿元,增长44.4%。今年来,房地产、农村投资的高速增长填补了工业投资的不足。 
  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09亿元,增长14.7%。城乡市场呈现同步加快发展的喜人局面。市区零售额27.39亿元,增长14.9%;农村零售额16.70亿元,增长14.3%。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7.68亿元,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6.42亿元,增长16.7%。1-11月,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14.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4%,其中自营出口总额9.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6%。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贷款力度明显加大。2006年,我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86亿元,增长5.0%,增幅比上年下降40.2个百分点。 
  2006年末,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2.61亿元,比年初增加19.13亿元,增长16.9%,其中储蓄存款78.54亿元,增长18.4%;各项贷款余额100.40亿元,比年初增加23.53亿元,增长30.6%,贷款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贷款增量超过存款增量。存贷比为0.757,比上年末提高0.080。 
  市场物价平稳,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二位数增长。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6%,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上升2.0%,尤其是12月份比上年同月上升6.8%,交通和通讯下降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8%。服务项目价格上升3.4%。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91元,扣除价格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871元,实际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371元,实际增长14.6%,增幅比城镇居民高出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78元,实际增长9.5%。今天,勤劳智慧的奉化人民,正满怀信心、昂首阔步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而努力奋斗。  

  宁海县概况 
  宁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属县。全县下辖17个镇乡,人口58.3万,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海岸线176公里,滩涂2.6万公顷,山林12万公顷,耕地3.5万公顷。  
  宁海具有悠悠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旅游资源丰富。县北南溪温泉藏于深山奇幽之处,是全国三大著名温泉之一;雁苍山,气势雄伟,为宁波市新十景之一;县南莲头山冷泉,能疗关节炎等症,自清于今,民间作“仙水”治病,久盛不衰。宁海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古代有藐视灭十族之灾的方孝孺、率众起义的农民领袖王锡桐;现代有“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著名画家应野平,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宁海县国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走在了全省前列。农业资源丰富,山有竹木茶桑果之盛,海有鱼虾蟹贝藻之丰,誉称浙东鱼米之乡;全县海洋水产养殖面积达21.8万亩,为浙江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望海茶”、“望府银毫”茶叶为全国优质名茶,对虾、泥螺、蛏子等水产品闻名海内外。  
  宁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同三线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铁路纵贯县境,34省道甬临线是一级公路,和盛宁线、象西线组成陆路交通主骨架,县城距宁波机扬64公里,离北仑港80公里。5000吨级强蛟码头投入使用,北通宁波、上海、大连,南达温州、厦门、香港,水陆客货周转能力大大提高。电力充足,水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服务优良。开放的宁海正按照宁波市副中心城市规划的要求,大踏步向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迈进。  
  目前,全县上下共同致力于“重科教、强工贸、兴山海、治水患、美环境”,一心一意抓经济,努力把宁海建设成一个经济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社会文明安定、环境优美整洁、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的生态型经济强县。 
  2006年规模以上六大特色行业完成工业总值137.2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9.77亿元,利税总额12.08亿元,其中利润8.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56.8%、56.0%、47.3%和53.6%。国家级品牌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吉德、西林、得力、彬彬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新增中国名牌1件,国家免检产品5个,荣获“中国模具产业基地”、“中国模具生产基地”和“中国文具生产基地”等称号。 
  2006年,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1.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6%。从分行业看,第一产业18.35亿元,增长3.55%;第二产业90.7亿元,增长28.5%,其中工业81.31亿元、建筑业9.39亿元,分别增长32.2%和4.8%;第三产业52.53亿元,增长12.9%。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达到3525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2年的10.02亿元增加到21.32亿元,年均增长20.8%。2003-2006年间,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平衡。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6.2:52.5:31.3调整为2006年的11.3:56.2:32.5。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宁海,畅开大门欢迎您。 

  象山市概况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居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总面积6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由象山半岛东部和599个岛礁组成,海岸线长800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长的八分之一。象山是绿色半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17℃,森林覆盖率58%,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级,人居环境良好,素有“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之美誉。 
  象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后改章安)两县地。唐初分属宁海及鄮县。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县以山名,属台州,广德二年(764),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波)。民国元年,南田立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南田县,遂迁治石浦。翌年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县,另置三门县,南田为其辖地。 
  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宁波专区,1952年,南田从三门划归象山。1954年4月,象山改隶舟山专区。1958年10月,宁海县并入象山,隶台州专区。1961年10月,复置宁海县,象山还治原境,回属宁波专区(后称地区)。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象山为宁波市属县。 
  解放初设4区、2镇、18乡,至1985年,全县辖5区5镇32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全县辖13镇6乡。2001年,在全省率先设立街道,现有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32万,城市化水平44%。 
  2006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6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占全县GDP比例由上年的36.0%提高到39.2 %。全部工业用电量57429万千瓦时,增长30.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067 亿元,增长335%。其中,重工业产值109.6亿元,增长54.2 % ;轻工业产值97.1亿元,增长1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9家,主营业务收人超过1亿元的43家,超过5亿元的5家。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多元驱动格局,针纺、机电、农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船舶制 造、电力、文具、电子等新兴产业产能扩大。其中,纺织业产值增长14.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78.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3.4% ,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3.16倍,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8.6%。工业新产品产值2门8元,增长46.3%。工业出口交货值79.3亿元,增长19.3%。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7.7亿元,增长33.8%;利税总额20.74亿元,增长36.0% ;利润1264亿元,增长28.5%。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水产、水果、特色畜禽等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55.2亿元,比上年增长6.5%。粮食播种面积22.95万亩,减少3.5%,总产量8.86 万吨,增长11.2%。柑桔、批把、杨梅等水果总面积19.63万亩,总产量19.58万吨,分别增长3.3和47.2%。其中,柑桔面积9.62万亩,产量10.87万吨,分别增长37%和38.6%。全年肉类总产量2.60万吨,增长1.2% ,浙东白鹅饲养量210万羽,下降10%。水产品总产量56.69万吨,与上年持平。  
  经过多年发展,我县基本形成了涵盖三次产业,块状和规模优势比较明显,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群,主要行业包括建筑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鲜餐饮业、针纺织业、海运和造船等新兴临港型产业。  
  外贸出口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依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906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自营出口82065万美元,增长26.1%, 同比增幅提高7.4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3个,合同利用外资13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5%;实际利用外资5560万美元,增长1 6.3%。实际利用县外境内资金7.6元,增长24.6%。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象山并启动建设。首期投资20亿元的中石油海洋工程基地 项目落户象山;大目洋光电科技、中洋船舶、新乐船厂等一批投资上亿元项目全面动建。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营业额3.11亿美元,增长52.5%。   
  全国生态县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韭山列岛为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85%以上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为57.5%。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现代化师范村创建蓬勃兴起。城市化步伐加快,交通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鄞州区概况 
  鄞( Yín)州区位于浙江省东部,是宁波市的一个区,疆域在东径121°08′-121°54′,北纬29°37′-29°57′之间。西北与西部与余姚接壤,南部紧邻奉化,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隔水相望。东西向最大长度74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2.3公里,版图轮廓呈蝴蝶状。区界周长269公里,其中有海岸线25.66公里。全区总面积1380.5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27.04平方公里,象山港水域面积53.5平方公里)。 
  全区现有20个镇、乡、3个街道、3个工业区,74.27万人口。自2002年4月19日改名为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区人民政府现设在宁波市鄞州新城区惠风东路568号。   
  初步统计,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21.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2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6.90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5.84亿元,增长19.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到54011元(6917美元),比上年增长14.7%。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测评中居第11位。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比例结构不断优化。全区生产总值构成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0∶63.0∶32.0调整为4.4∶63.4∶32.2。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居主导地位,对GDP贡献率高达58.7%,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房地产业、批零贸易业、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 

  海曙区概况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中心,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西南与鄞县接壤。全区面积 28.7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29.3 万,辖 8 个街道办事处。海曙区系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海曙区历史悠久。境内有始建于唐长庆元年的鼓楼 - 海曙楼,海曙区因此而得名。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藏书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讲学旧址白云庄,有建于唐代的天封塔、咸通塔,建于明朝的宁波城隍庙等等。  
  海曙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辖区内有铁路宁波客运站、汽车南站,距宁波栎社机场仅 8 公里 ,与宁波港客运站仅一桥之隔,沪杭甬高速公路宁波市区出入口设在海曙区,所有的市内公交线路和出租汽车几乎全由海曙辐射市区的四面八方。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最繁华的地段。宁波新华联商厦、长发商厦、城隍庙商城等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商场,大苑、新园、华侨、金龙等涉外星级宾馆几乎都集中在区内,一批诸如天一广场、乐购超市、新一佳、农工商、好又多、欧尚等一批大广场、大超市和大卖场竞相驻入。市主要金融机构及商检、海关等部门也都设在海曙区。  
  据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09亿元,比上年增长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三次产业比重为0∶18∶82。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收入2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增值税1.77亿元,增长6.0%;营业税9.40亿元,增长10.1%;个人所得税2.06亿元,增长21.8%;企业所得税3.11亿元,增长12.6%。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0.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03亿元,增长3.4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2.08亿元,增长26.1%。 
  社区建设呈现新局面。社区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体制改革和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中取得了新进展。制定出台《海曙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专职社区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利用各种方式拓宽参与渠道,激励参与热情,注重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管理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居民中的作用。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为社区居民特别是各类弱势人群提供了各种有效的帮助。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部分社区的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精品社区的创建和薄弱社区的扶持同步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3亿元,比上年增长51.3%。完成华楼街等城区支路的建设和柳汀街-南站西路、府桥街-解放北路等城区道路卡口的改造。完成11万平方米背街小巷改造。年末建成区道路长度307千米,道路面积275万平方米(宽度3.5米以上)。新增绿地面积26.56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面积70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5%,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10.29平方米。 
  市容整治力度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及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对流动摊点、城市“牛皮癣”、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办理各类案件2.17万件。不断提高市容秩序常态管理水平,全年清运垃圾14万吨,保洁面积409万平方米。新增油烟净化设施98套,推广油水分离设施33套。建成烟尘控制区28平方公里,噪音达标区16.9平方公里。完成26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 
  社区建设深入推进。规范社区直接选举制度,完成61个社区直选,参选率达到91.9%。积极培育各种群众性组织,不断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白云街道等四家单位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望春街道获“全国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示范街道”称号,徐家漕社区获“全国敬老模范社区”称号。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不断深化,由政府出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596人次,培训义工、服务员、照护员人数668人。区级居家养老护理院投入使用。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曙区正在规划和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新城区。正朝着建设高品质的商务区和高品位的生活居住区,全面推进海曙现代化目标奋进。全区人民将发扬 " 博纳兼容、诚信崇德,开拓务实,追求卓越 " 的海曙精神,在工作定位上坚持 " 依托宁波,服务宁波 " ,在工作策略上坚持 " 市区一体,上下联动 " ,在工作重心上坚持 " 内增实力,外树形象 " ,努力把海曙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具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和平安大区。 
  
  江东区概况 
  江东区地处宁波城市向东发展的前沿,是宁波市重点建设的核心城区,东临东方大港北仑港,西含繁华的三江口,北濒市科技园区,南接市高教园区。江东区总面积37.66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下设7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0万。2005年,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0.1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5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35.2%和3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自营出口三大经济发展拉动力的增幅居全市第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80元,增长8%。 
  江东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在区内交汇,驱车20分钟即可到达我国深水良港——北仑港,1.5小时、3小时可分别抵达杭州、上海。距江东15分钟车程的宁波栎社机场,可直飞国内29个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区,并开通了至汉城、曼谷旅游包机航线,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也在1小时公路交通圈内。2008年,全长36公里,连接宁波、上海的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后,宁波到上海的车程将缩短到2个小时以内。区内交通发达,宽108米的世纪大道等交通主干道的建成,进一步优化了交通条件。  
  江东区经济繁荣发展,基础雄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2006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年实现区属生产总值116.4亿元,增长13.3%;区域生产总值历史性的突破了200亿元,达到201.5亿元,增长12.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5.7亿元,增长27.5%,增幅位列全市第三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增长34.5%,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9.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举办展会38个,新增物流企业93家,世界20强航运企业已有10家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专业市场加快转型,酒店餐饮业增势喜人。楼宇经济加快,商务楼宇面积达8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300余家。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区属工业总产值124.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循环经济加速推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左右。 
  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快。举全区之力推进东部新城建设,全年征地2147亩,拆迁房屋23.7万平方米,搬迁企业98家。民安二路、宁波国贸平台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惊驾东路、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顺利启动建设。四横三纵”道路、花园住宅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央商务区、门户区等一批项目招商扎实推进。定了410亩发展留用地,部分发展留用地项目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展载体进一步拓展。启动了五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核心滨水区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拆迁工作全面推进,香格里拉大酒店顺利结顶。甬江东南岸滨江区部分详规已报市政府审批,相关拆迁工作加快推进,基本明确了占地60亩的工业设计街区的用地范围。世纪东方广场一期地块已完成土地出让,二期地块详规正与市规划部门衔接。江东市场物流区、上东总部商务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坚持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工程和“410”工程项目扎实推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增长28.7%。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区已有股份有限公司7家。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全年有37家中小企业获得1.4亿元担保贷款。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725万美元。引进内外资中服务业比重分别达82.6%和95.6%。外贸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6.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17.9%和52.8%,生产型企业出口占比为52.8%。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与卢湾区等地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营造了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全区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3家,已有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5家。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合作等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信息化应用工程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在工业与服务业企业及社会事业领域加速推广。引才引智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3350名。 
  
  江北区概况 
  宁波简称 “甬”,位于东海之滨,中国海岸线的中段,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全市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区,宁海、象山两县,慈溪、余姚、奉化三个县级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53万,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11万。 
  江北位于宁波市区西北侧,东南临甬江与江东区相望,南濒姚江,与海曙区、鄞州区连接,东北毗邻镇海区,西接余姚市,全区面积208平方公里,人口27万,是宁波市最大的中心城区。下辖甬江、庄桥、洪塘、中马、白沙、文教、孔浦七个街道和慈城镇。  
  江北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文化深厚。据2004年12月慈城北面的八字桥傅家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测定,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江北大地上有先民活动。这块有着七千年的文明史,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二千二百年的建县史,一百五十多年通商史和二十二年建区史的大地见证了宁波历史名城从渡口经河口到港口的变化。悠悠数百年,傅家山文化,延续了江南水乡朴实、勤劳的民风民俗。千年古慈城的“儒魂商魄”和百年老外滩既是宁波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经济“卖点”,也是江北人宝贵的财富。  
  江北区依托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大区。宁波大剧院、宁波美术馆、日湖公园、都市农业园、保国寺森林公园等设施,兼备繁化都市与幽静乡村的双重优势,既是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江北人文化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  
  “十五”期间,江北区综合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城乡一体化进程高速推进,都市工业蓬勃发展,已形成冶金、通用设备、机电为主的产业格局。随着杭州湾大桥即将飞架南北,江北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宁波接轨上海的重要窗口。 
  2006年,江北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GDP)119.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全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61亿元,减少2.7%;第二产业增加值58.37亿元,增长18.1%,工业增加值50.94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57.65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3.02:48.79:48.19。  
   “十一五”期间,江北区将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实施“优二进三”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都市工业集聚区、港桥经济服务区、生态居住示范区、文化旅游休闲区”,实现“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的宏伟目标。  

  镇海区概况 
  镇海古称蛟川,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是宁波市的北大门。区域面积2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5万人。区辖蟹浦、九龙湖两个镇及招宝山、蛟川、骆驼、庄市四个街道。镇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人文梓荫”之称。 
  “海天雄镇”——自明清以来,镇海历经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留有大量可歌可泣的光辉史迹和丰富珍贵的海防遗迹。这是镇海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镇海口海防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6年,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名。 
  “浙东门户”——位于东海之滨的独特方位,系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古老的商船自此出埠穿梭于日本、高丽、南洋诸国从事商贸活动。历经千百年的演变,镇海港已成为宁波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万吨级泊位7个,3000吨级以上泊位4个,拥有我国最大的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镇海港年吞吐能力超过2000万吨。 
  “院士之乡”——近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26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占全国“两院院士”总数的近2%,“密度”为全国之罕见。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贝时璋院士,计算数学专家周毓麟院士,生物化学家杨福愉院士,以及杨福家、倪光南、范立础等院士,他们在生物、数学、物理、通信、医学等诸多高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帮故里”——“宁波帮”是近代中国著名商帮,作为侨乡的镇海是“宁波帮”的重要发源地,商帮人才济济,头面人物层出不穷,如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傅在源等商贾巨子都是从镇海出发,旋舞世界。目前,约有1.05万镇海籍“宁波帮”人士侨居港澳地区。这些乡贤爱国爱乡,造福桑梓,为推动镇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梓荫”——镇海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科技、文化、体育、计生等领域均获得过国家级荣誉,后大街社区被评为全国“十佳”学习型社区和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基础教育一直居全市前茅,省首所一级重点中学镇海中学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100%。镇海还培育了贺友直、华三川、陈逸飞等斐声海内外的著名书画家。 
  建区20多年来,镇海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积极迎合全球经济一体的大潮流,依托优势,开拓创新,全力做好“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文章。如今,镇海已基本形成了化工、机电、高科技、物流等产业聚集群,综合实力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镇海新城开发建设与老城改造提升为依托,宁波组合型城区格局快速形成;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2006年全年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195.08亿元,比上年减少3.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47亿元,比上年减少8.7%,其中,工业增加值130.36亿元,减少10.0%,建筑业增加值13.11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0.67亿元,增长17.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79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9∶76.9∶21.2变化为2.0:73.5 :24.5 。全社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624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11093美元。 
  区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工业增加值70.48亿元,增长19.6%;建筑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0.67亿元,增长17.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79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3.5∶58.0∶38.5调整为2.9∶60.3∶36.8 。区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042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8842美元。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9万个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1081个,帮助大龄就业困难人员895人。通过完善职业介绍网络等形式,全年帮助19681人落实了就业岗位,其中,包括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3110人;通过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帮助2389人实现非正规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6%,比去年下降了0.06个百分点,保持了我区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1.9%。从类别看,食品类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1.6%;居住类上涨4.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1%。 
  传承历史,展望未来。镇海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发展临港型和都市型经济,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区提升、文化发展、生态镇海、和谐社会“五大工程”,努力打造石化机电产业、港口物流、高教科研、休闲旅游“四大基地”,积极服从服务于宁波大都市“中提升”战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相信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镇海,这颗镶嵌在中国东南海岸线上的明珠将会更加夺目璀璨!  
  
  北仑区概况 
  北仑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位于宁波市东部,濒临东海,三面环海,北临杭州湾,南临象山港。北仑区原为宁波市镇海县的一部分,1984年由镇海县撤县分区后所设。北仑区域陆域面积593平方公里,区内有中国港口皇冠之称的北仑港,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中信公司独家开发的大榭开发区。北仑区辖5街道2镇1乡,有215个行政村和30个社区居委会,共有户籍人口32.57万人,常住人口54.5万人。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北仑区域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昔日一片滩涂地上,现已初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基础设施良好的临港新城区,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318.5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7%,三次产业比重达到了1.9∶60∶38.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35美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1亿元,是2002年的2.2倍,年均增长21.7%,其中区本级21.2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0亿元,年均增长40.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亿元,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0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6723元和3192元,年均增长11%和11.4%。2006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名列全市第一。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台塑石化一期、东海春晓油气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纸业、汽车、船舶等临港产业群,2006年六大行业实现产值408.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从2002年271家,增加到2006年59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了102家、超10亿元的18家、超50亿元的2家,成为全省重大项目规模最大、最为密集、产业配套较为完善的区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6年合同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6.1亿美元,绝对值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四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14个,合同利用外资4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79个,有9个“百亿工程”落户北仑,确立了在全市、全省利用外资的龙头地位。2006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贸自营出口73.1亿美元和38.7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3.3倍和3.1倍,年均增长34.4%和32.9%,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市第一。  
  主要块状特色经济:  
  塑机业。该产业是北仑区机电产品主要出口行业。现有国内注塑机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宁波海天股份有限公司,海天国际200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近年来,海天公司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发展迅速。此外,主要企业还有宁波成路双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鑫盛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北仑勤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   
  模具业。据初步统计,我区现有模具加工企业1321家,模具工业协会拥有会员71个,被中国模具协会命名为“中国模具之乡”。北仑是我国压铸模生产基地之一。现拥有宁波车灯电器、北仑模具压铸、宁波鑫达模具等一批规模企业和青林、东岙等模具专业村。 
  文具业。我区约有各类文具生产企业10家。代表企业有宁波贝发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永发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成路文体旅游日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等。2002年,贝发集团生产基地还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制笔城”。  
  花卉业。我区花卉以绿化色块苗木居多,品种达90余种,主 要盛产杜鹃、茶花、茶梅、五针松等系列品种。我区先后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省林业厅授予“中国杜鹃花之乡”、“中国杜鹃花良种繁育基地”。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部分名贵产品还销往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十项国家级荣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可喜成绩,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区、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顺利通过第四次全国城市卫生综合检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检查验收、第四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达标验收,区法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好法院”,区计生协会被评为全国百佳协会。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现了农村通等级公路目标,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100%,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8%以上,农村垃圾收集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撤村建居和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扎实推进,有102个村实行了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占全市41%,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达到了8个,市级环境整治村达到了116个。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四年共投入7.4亿元,新建改建了北仑中学、北仑职高等25 所学校及幼儿园,义务教育段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90%,名列全省第一。高标准实施了十五年教育,实行了义务教育段学生免缴杂费政策,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成效明显,2006年高等教育录取率位居全市第一。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区的复查验收,8个乡镇、街道先后被评为省教育强镇(乡)。累计投入1.1亿元,先后新建改建区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宗瑞医院门诊楼和区妇幼保健院等,建成标准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47个,全面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举办了建区二十周年、第四届全民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全面开展了文化下乡和“人人享受文化”主题活动,“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全面达标,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全国文化先进区和全国体育先进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获得省“体育强区”称号。 


会员企业网站: 市级各部门网站: 省内侨务网站: 各地侨商会网站: